欢迎来到圣帛云锦艺术!

梁雪芳刺绣
原创设计,纯手工制作

全国咨询热线:
025-86806387 18151676589
收藏刺绣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 云锦和黎锦一同亮相 两锦共传中华文化

云锦和黎锦一同亮相 两锦共传中华文化

文章出处:作者:圣帛云锦 发表时间:2017-03-20 03:35:15
 






       文海南日报记者尤梦瑜 图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

       一个来自帝王之都,雍容华贵,一丝、一寸彰显皇家风范;一个来自山村乡落,自然淳朴,一线、一图流露海岛民风。2009年10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在多哈一同“织”出中国传统工艺之大美——南京云锦与海南黎锦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新春之际,这两种织锦在海南省博物馆策划的“一机难织两样锦——云锦·黎锦”精品展览中夺目亮相,同处一室的两种织锦相得益彰,面面相对的它们仿佛正以这“丝”与“线”的魔力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

  南京云锦: 700年道不完的精美
  即便今天的制造工艺早已能够生产出各种各样图样纷繁、质地上乘的布料,但南京云锦——这一“始于元,而盛于明清”的传统织锦依旧能让现代人啧啧称奇。

  南京云锦同四川蜀锦、苏州宋锦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锦”。自云锦诞生以来,精巧的工艺所造就的图案花纹、瑰丽色彩以及锦中含“金”等,让它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所爱。元、明、清三朝都曾在南京设立织造局,督造大量云锦供皇室贵族享用。民国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将大量的洋布料也带了进来。伴随着现代织布工艺与机械化生产的铺开,南京云锦才逐渐衰落。

  此次省博物馆展出的南京云锦展品均来自南京的金文大师云锦博物馆,展出的藏品既有产自明、清的龙袍等衣物,也有现代创作的、展示纯花饰的或是人物肖像等的艺术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是精致有余。金文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展览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清朝的“蓝地官用妆花纱蟒袍”。蟒袍上绣的“蟒”比“龙”要少一趾,在明代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恩赐,到清代时逐渐放宽了限制,成为文武百官的礼服。库缎、库锦和妆花是云锦主要的三大花色。“妆花”是云锦中织造工艺最复杂的品种,也是最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提花丝织品种。

        除了蟒袍,展品中还有一件清代的、织有九条龙的黄地暗花绸长袍,一朝天子的奢华与独一无二尽含其中。

  既然是为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所爱,南京云锦自然也不辜负有关华丽的辞藻。展品中,牡丹、莲花、玉兔……各种象征着吉祥富贵的图纹样式令人应接不暇。

  当然,云锦不是只有“大红大绿”“金碧辉映”,藏品中,隋炀帝、朱元璋等人物肖像就更是体现了南京云锦的“细”,两幅作品将人物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犹如工笔画一般栩栩如生,如果不近看,参观者很难分辨出这是一幅“织”出来的作品,因为画面整体十分平整,没有因丝线织造而产生的凹凸感。

        我们常说云锦是‘寸锦寸金’,第一是因为它的工艺复杂,两个工人一同劳作,一天才能织出三四公分;第二就是因为它的细,呈现的图案非常精细;第三就是它的确会将金线织在其中。”
除了精彩的展品,一部足有4米高的云锦织机陈列在展厅外,织机需要两位工人协同工作,繁多的部件足以见得其工艺的复杂程度。工人在织云锦时一旦织错,就要从头来过,这样的难度为其“寸锦寸金”再添珍贵。

  两锦共传中华文化
  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无疑就是将南京云锦与海南黎锦联合展出。没有金丝线的锦上添“金”,没有王公贵族的披挂上身,源自海南黎族的黎锦虽少了些“富贵气”,但却以其古朴素雅突显原生态之美。在观赏展览时,两种织锦以图案、色彩等展开“互动”,很是让参观者体会到“本是同根生”的无形力量。

  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织锦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代用同样的花饰“对话”。龙与凤自不必说,在一件省博物馆馆藏的黎锦龙被作品中,可爱的玉兔出现在龙凤下方;而在云锦作品《富贵长久兔纹妆花缎》中,各种颜色的兔纹紧密排列,在大红底色的映衬下好不喜庆。兔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富贵、长生不老等多种含义,同时,其较强的繁殖能力还寓意多子多孙。两种不同的织锦以其截然不同的风格描绘同一图案,传递着传统文化的妙趣与深意。

  而谈到传递,这两项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织锦及其工艺也都在为传递中国文化、传承历史而不断创新开拓。为了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金文大师试着将一些西方艺术中流行的图案以云锦方式呈现,这次的藏品中就有一幅色彩素雅的骑马纹作品;而在海南,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容亚美也在不断创作与时俱进的花纹样式。